Monday, January 10, 2011

拉讓江

第1212期
2010年11月21日


拉讓江
  拉讓江(Rajang River)是馬來西亞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約560公里,蜿蜒砂拉越州的中部,自印尼加里曼丹的邊界一直向西流至南中國海。這個於數萬年前即形成的頗為壯觀的河流,與其支流蔓延的範圍,孕育及養活了近百萬的黎民與無數生物,從來沒有人置疑其流水活動量及壽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伐木業自下游至上游,相關的木板及加工業與造船業的活動,如雨後春筍,這條大河成為經濟命脈,卻也開始面對許多實質的改變。自清潔可供游泳、洗滌的河水,轉為黃澄澄的污泥水。上游的泥土流沙因為伐木而造成的沖蝕,漸漸讓中游以下的河道轉彎處形成了淺灘,大船隻不能進來,江水也易氾濫成災,低洼地區常面臨漲水與積水的問題。
  2010109日,向來視潮來潮退的一江流水為理所當然,卻突然出現延伸數十公里的堆積浮木,造成水上工具停航,無數魚隻窒息翻肚;沿江的大小市鎮的水務局,因為水質的混濁度單(NTU)自平常的250350之間飆升逾1萬混濁度單位而停止一天食水過瀘的操作。這主要是因河水在前2天受到来自拉讓江上游的土崩造成大量受污染沉積物,如泥沙、土壤、各種木桐及木屑等雜物的沖擊,形成如一條綿長的水龍般,形成了災難性的漂流。自然的反撲,環境的反彈,已經有聲無聲的發出訊號。近年來,這條大江的兩岸,隨著種植業尤其是油棕業的開展後,化學葯物、化學的肥料更進一步的施用,漸漸地這些化學葯品進入泥土,硬化土地,更進一步的流入河裡,到時,拉讓江不只是黃澄澄的污泥河,還可能是條毒河呢!
  若中東的肥沃灣月因為開發過度,導致兩條造就文明古老長河: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河的上游及周邊地帶漸成為沙漠區;拉讓江不及此兩河三分之一的長度,無節制的濫砍濫用,熱帶雨林出現環境的大變遷的日子也不就不會太遙遠的。上帝創造地球,要人管理看守土地,但貪婪的人類,總是為了眼前的利益,糟蹋了提供萬物生命及應該要共生共存的大地,殺雞取卵,那是多麼不值的投資啊!

附錄
天鵝江畔
新聞背景
流向圖

2010-10-08

拉讓江反常漂木Environmental disaster hits Rajang Rvier

未觸之民

第1197期
2010年10月10日


未 觸之民
黃 孟禮
   日前受邀出席一項教會歷史教會研討會,會上有各個宗派提呈洋洋大觀的長篇或中篇工作論文,內容以教會的發展、成長及枝繁葉茂為重點。不過,這一天半的濃 縮的教會歷史研討所留下最深刻的印像,竟然是不能記錄的Q & A的研討時段。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語言、宗教與文化的國度,其中馬來人佔大多數,在國家人口統計中,馬來人的宗教欄只有一種,就是伊斯蘭教(東南亞一般稱為回 教,以中國回族的宗教而統稱,實是Islam的譯音才對)。這是涉及國家憲法,馬來人相等於穆斯林(Muslim),別無分號,不能有其他選擇。若一位馬來人娶一個非穆斯林 為妻,妻子自然就得皈依伊斯斯,即使離婚了,她也不能改教。近年來,這個改教的課題在馬國鬧得沸沸騰騰。若本來就是馬來人,要改教皈依其他宗教,在國內那 更是不可能的事。印尼的穆斯林冠世界,不過皈依事件則較為開放。
   然而,馬來人子女到國外深造或在國外也有機會接觸及其他宗教,並改變信仰,但若生活在這個國家裡,他或她,對基督信仰只能限於『心裡 相信,口裡承認」的層面,不能有名份上或外在行為的落實。這種皈依只能在私底下進行,不能有公開的舉動。那麼,馬來西亞的基督徒如何在這種情況下,負起主耶穌的大使命,把福音傳到地極 時,也傳遞給共同生活在國度內的最多未觸之民呢!?
   事實上,研討會上的討論時段裡看到一些教會透過家庭聚會,或是一些場合,召聚了國內各種族信徒一起讀經禱告與敬拜。這種現像正在增長之中,還真令人振 奮;不過,不能成為研討會的記錄的部份。

報情

第1197期
2010年8月8日
原文:

報情
  日前,閱讀施以諾著的《李提摩太的雄心報紙膽》一書,心中激動不已。翻閱中文報業史,立刻會發現早期的報紙幾乎都是宣教士所創辦的。比如,1815年馬六甲創辦第一份中文民報《察世俗每月統紀傳》。1823年《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是印尼最早中文報刊。1853年《瑕邇貫珍》月刊是香港最早之中文報刊。1857年《六合叢談》月刊是上海最早之中文報刊。1865年《中外新聞七日錄》則是廣州最早之中文報刊。
  這些報紙除了宣揚基督教信仰外,對現代化制度及思想的鼓吹,不遺餘力。
  不曉是否受到宣教士的影響,東馬的第一份中文報,1913年於古晉出版《新聞啟明星期報》也是由宣教士所創辦。詩巫於1939年出版的《詩巫新聞日刊》則是華人基督徒所創辦。很有趣的觀察,目前東馬的7家華文報,甚至全國性銷量最大的中文報《星洲日報》,包括區域性雜誌《亞洲週刊》大部份都操控在百年前移民來拉讓江域的福州人後代的手中,福州人的祖先是中國美以美教會背景,帶領者黃乃裳本身就在福州辦過6份報紙呢!

  著名佈道家司布真的一手聖經,一手報紙的名言,更顯出文字工作的不容忽視。
  今天文字的載體自平面至網絡,從筆耕至鍵盤,文字的數碼化,網絡化,更無孔不入的深入民間。幾乎人們不能再脫離文字的而生活,每天從清早到深夜,一打開電腦,一打開手機,都是飛快的按鍵,這是一個最多人參與文字活動的時代。
  若當初宣教士在平面媒體方面成為主導,今天基督徒怎能逃脫網絡媒體的責任?咱們是應該如何何引領網絡福音化,誰是時代的李提摩太仍然雄心網路膽,去開拓無邊無際的網絡世界呢?  



詩巫補選爭議.新聞解讀

第1193期
2010年7月11日

教會獲政府撥款建堂惹爭議
"新聞解讀"原文:
  首先要從被形容為是馬來西亞政治海嘯的2008308大選說起,此役導致執政的國民陣線(國陣-14個政黨組成的聯盟)自過去近35年來,第一次被削減在國會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的優勢。在野政黨首組人民聯合陣線(民聯)取得不俗的成績,奪得全國十三州的五個州屬的執政權(後來其中一個州屬因為議員退出而由國陣重新掌政)。國陣為了能在國會掌握三分之二的多數席,在過去兩年來的補選中都傾全力去奪回失去的席位。
  今年五月砂拉越詩巫原來的國會議席因國陣國會議員劉會洲的去世,而進行了一場補選,在這種情況下,诗巫成為全國焦點。朝野政黨重量級的人馬紛紛抵步助選,幾乎中央所有正副部長都來訪,包括首相納吉,兩個星期內三顧詩巫,並以 親民政策與人民共舞,幾乎到了有求必應,還在公開場合講出:我幫你你幫我的句子,成為反對黨的話柄。
  納吉除了仿傚馬國的傳統選舉模式,在競選期間,藉著不同的管道撥款給地方發展、社團、華校及教會等,總數在四千餘萬元馬幣;他也拜訪大伯公遊行及與詩巫聯合教會的領袖見面等活動。這種臨場撥款雖被視為派糖菓作法,但在號稱民主實是半封建的國度裡,是萬靈丹,並視東馬為定期存款(fixed deposit)
   教會向來標榜政教分離,不過在東馬,尤其砂拉越基督徒佔人口的42%,詩巫基督徒更佔了57%,向來在申請教堂建築、要求撥款、公共場所露天聚會等都很順暢,也透過地方的代議士歷年來多多少少都得到各類的撥款。這次在補選區範圍有四間衛理公會教堂或在擴建,或擬建新聖堂,無論是趁機或人民代議士教導應該在首相來訪時提呈要求,都一概得允准。不過,這引起一些基督徒的反彈,尤其一名西馬基督徒在電子媒體,表示有賄選的嫌疑,教會不應該在競選期間向政府拿錢。這造成了僅佔全國人口1%的詩巫製造了全國性的話題。然後,有更多網絡回應文字出現,反對拿錢者表明教會以上帝為元首,對拿錢的教會很不以為然;不過也有支持拿錢者認為這是人民的錢,為何不能拿,同時拿錢沒有承諾投 票給誰,一時網絡上發出各種各样的言論。馬來西亞衛理公會會督華勇牧師因此發表一篇致教牧書信,希望能平息這场議論。教會表面上並無公開談論,表面上看來已平息,不過網絡的文字似乎仍在延續。會督也因而前來詩巫召見四間教堂負責人。一般上反應是應該有明確指示在未來類似情況下,教會應該如何處理這類問題。

附錄:
馬來西亞衛理公會華勇會督
會督致教牧公函Guideline on Sp Govt Grants

華文版:
致:

马来西亚卫理公会
全体会长、牧者和会友

亲爱的朋友们:

国内选举期间政府特别拨款事宜

藉基督的名问大家安,愿各位都安好。

众所周知,在最近东马和西马的补选中,曾因政府拨出款项之举在报章上掀起
争论。会长理事会在2010年5月25日开会后就此事已发了一封教牧书信。总议会执行
理事会在8月12日直13日对此事再加详细讨论,现在我们将会议的决定函告全体牧者
与会友。

总议会执行理事会意识到联邦政府和不论是国阵或反对阵营执政的州政府,都
经常拨款给各类民间团体。拨出这一类款项是政府的责任,而接受拨款则是国民的权
利。这些毕竟是纳税人的钱。不过,拨款的时间是关键性的问题。重要的是,教会不
论何时接受拨款,都不应该让公众看来是在道德立场上作出了妥协。我们不要给人一
种涉及任何形式的贪污或是被当权者操纵的印象。

总议会执行理事会因此就此后选举期间政府拨款事宜作出以下决定:

「总议会执行理事会议决,卫理公会在任何选举中,由提名日至投票日期间,
不向任何政党或阵营执政的政府申请或领取拨款。在目前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这种
作法将可向每一个人传递一项清楚讯息,那就是卫理公会不容忍涉及或是被认为是涉
及金钱政治的举措。」

这项决定并不是针对过去或许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乃是作为以后选举期间的指
南。诚愿上帝开恩,藉祂充足的恩典,让我们如此行就更能达至我们的目标:「宣扬
圣经圣洁,更新转化国家!」

愿上主的平安与你们同在!

马来西亚卫理公会

华勇会督

2010年8月26日

敬启

注:此乃译文,任何不清之处,应以英语原文为依据。


(另參天鵝江畔的新聞背景:時空的誤差
相關相片及文章: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20100621_sibu_church_02.jpg
新安堂建委会手持40万元模拟支票,于堂会建筑前方合影












怀安堂建委会、执事、教友展示35万元摸拟支票。











务实应世还是公义优先?
教会收补选拨款掀争议

說故事的石頭

第1188期
2010年6月6日

說故事的石頭
  詩巫是東馬來西亞一個約25萬人口的小鎮。由於處在頗為半內陸的地區,沒有甚麼特出的旅遊資源。不過,過去10年來,詩巫市議會(政府)提出官民合作概念,社團領養不同公園,建造本身特色的設施,議會則負責維修工作。因此閩南人在江畔蓋了一個漳泉園、福州人建造了黃乃裳紀念公園、廣東人營造了一個會寧公園、莆田人則設立一個興化墾場紀念公園及衛理公會設計一個富雅各紀念公園。這些公園成為詩巫的觀光景點與特色。
  這些公園都在市區周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石頭立碑,把相關籍貫及公會的來歷、墾荒史刻印在石頭上。
  黃乃裳於1901年帶領福州人來到詩巫,由於多屬於教會背景,也算是衛理公會在此設教的開始。福州公會於一百週年時,在當初福州人墾荒的地方-新珠山-建立了這個紀念公園,並把其生平及福州人來詩巫情況刻誌為銘。
  會寧公園記述最早來到詩巫的廣東人的奮斗史,除石刻,還把簡史以浮雕方式呈現出來。
  興化紀念公園則描述莆田仙遊的人如何南來的故事。
  富雅各紀念公園則是基督教衛理公會第一位來到砂拉越的宣教士32年的生命見證。在以伊斯蘭為主的國家有一座宣教士公園,是很罕有的事。
  三千年前,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經過約旦河進入迦南美地時,抬約櫃的祭司的腳碰到水邊時,河水就截斷了,所有人都徒步橫過這河。過河後,神吩咐十二支派在河中各拿一塊石頭放在當晚住宿之處,好成為子孫詢問緣由時的講解,記念上帝的工作。“約書亞另把十二塊石頭立在約旦河中,在抬約櫃的祭司腳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頭還在那裡。”(書四9
  詩巫的紀念公園,石頭說故事,提醒子孫們上帝的工作。
(黃孟禮)

一主一信一洗一阿拉

  有一位婆羅洲島上的原住民基督徒,自東馬的詩巫乘飛機前與親友們一起禱告,大聲稱呼上帝為阿拉(Allah);不過,兩個小時後,飛機要隆落吉隆坡時,他禱告的對像名稱需要加以調整,改用上蒼(Tuhan)。他當然不是因為暈機而混亂,而是怕在西馬若使用Allah這個名詞,可能會被控上法庭。
  在馬來西亞,若有一份非伊斯蘭教的刊物用英文字母印上Allah(阿拉)這個名詞,可能會收到一封自國家內政部(Internal Security)的一個印刷部門所發出的警告信。信中提示阿拉名詞是穆斯林專用詞,有一種“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的
意味。
  馬來西亞,由一個馬來半島(西馬)及婆羅洲島上的砂拉越州與沙巴州(東馬)所組成的。由於東馬於1963年與西馬合組成馬來西亞,又因為人口的結構上以原住民居多,基督徒佔了40%以上,所以百多年來所採用的聖經及聚會時都已習慣用Allah 或者Allah Taala稱呼希伯來文的上帝(Elohim) Tahun 則稱呼耶和華或主的意思。因此日前當天主教先驅報在法庭上爭取阿拉字眼使用權時,引起穆斯林的反彈,導致一系列的教堂被燒等事件。不過,首相署部長納斯里則指出在東馬可以用阿拉稱呼,在西馬則禁止使用。
  這個課題引起不少議論,尤其在馬國首相納吉提出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口號,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時,卻出現宗教的上帝稱呼上出現一國兩制,豈不有開倒車的現像?
  保羅曾提醒教會應以七個一以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那就是一體、一靈、一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以弗所書44-6節)但是在馬來西亞,原住民基督徒則會有被剝奪使用阿拉為上帝的名稱。試想,東馬人到了西馬要改換上帝的名稱,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呢!?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全世界最多穆斯林國家-印尼,印刷的印尼文版聖經自1629年開始就是使用阿拉為上帝的名稱,到了馬來西亞卻成為禁書。
  雖然如此,馬來西亞的原住民至今在禱告及聚會中仍然使用阿拉為敬拜的對像!Satu Tuhan,satu iman, satu baptisan, satu Allah!(Akitab馬來文聖經)
(黃孟禮)

唐人年

唐人年
  初一早,7點鐘未到,禮拜堂內外擠滿人潮,遲到者要坐在臨時加上的椅子,參加農曆新年的崇拜。會前會後海內外的會眾們,在寫著“愛”與“福”的紅嘟嘟燈籠底下相見歡,彼此道賀,教堂儼然亦成為一個團拜的場所!
  這是東馬各地教堂,每年的農曆新年崇拜的熱爆氣氛。詩巫,是東馬來西亞的一個市鎮,人口約25萬,其中華人佔了18萬,華人中福州人佔了多數,所以又稱為新福州。每逢唐人年(詩巫人慣稱,指華人新年),都有很濃厚的傳統節慶味道。
  除夕夜的團圓飯,或叫年夜飯,就是一家一年的團圓時間,筆者的家族歷年來都是聯合其他兄弟們一同進餐,比如有6個兄弟皆已成家,除了每家的子女或孫女(共約30位)都來,每家還帶來一兩道拿手好菜,每年輪流在不同兄弟的家集合,如此也分擔了輪流到那一家招待主人的辛勞!
  飯後,是分發壓歲錢,除了長輩給小輩,結婚者也發給未婚者。近年來,發紅包的風氣也影響到馬來人,在彼等新年期間也頒發青包,就是以青色為伊斯蘭的主色的封套。此外,大家收藏各式各款紅包封漸成為一種熱潮。
  紅包過後,就是由家族成員一同守夜聚會,每個家庭的長輩分配讀經禱告及短講,然後是每個家庭都會輪流分享一年生活心得及感言。接著是每個家庭負責一個節目,或是唱歌,或是講故事,或是遊戲,或是樂器合奏等。  
  守夜放鞭炮煙火成為多年來的東馬華人社會的傳統,午夜12點一到,炮聲轟轟,仿若置身戰場,煙火四處天空亂竄,染亮了也染污了大片夜空!當初的驅趕年獸的意義似乎已不存在,反而出現斗長斗久的燃放,是一種過年就是要鬧翻天的氣氛,更是一種發洩的心態──在大馬放鞭炮還是被禁止的!
  對於基督徒而言,初一早參加鄰近教堂的農曆新年崇拜是出門第一件要做的事。禮拜堂里外都佈置的很中華式,秩序單也是以紅色為主。
  崇拜完了之後,大家各自回家,開放門戶接待親友的賀年。一般上初一早去賀年是先到比較親的親戚的家,比如父母的家,兄弟姐妹的家及其他姑姨等親人的家。初二,隨著太太回娘家,到岳父母的家,然後才到一般朋友、同事的家。在前面兩天,一般未結婚的孩子都會跟著父母跑,初三開始他們會與團契及朋友們自己去拜年了。
  華人新年,一般上門戶開放,除了親友,也讓一些其他種族的同事及朋友登門造訪。海外的遊子在初二或初三開紿紛紛重踏上征途,本地的是初四或初五才開工,不過也有人開放門戶至元宵節。
第1172期
2010年2月14日